國家質檢總局對洋奶粉的又一新規從昨天開始執行,未經註冊的境外生產企業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允許進口。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官網公佈了首批進口乳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名單,41家生產商拿到了進入中國的“入場券”,日本和美國的暫時“缺席”。(5月2日《新京報》)
  國家質檢總局對洋奶粉的新規稱得上“史上最嚴”。進口奶粉被重新定義,只有夠得上“國外奶源、國外企業、國外生產、國外貼中文標簽”標準的奶粉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進口奶粉,這對“8成進口奶粉是‘假洋鬼子’”的國內奶粉市場,將起到一個整頓肅清的作用。對於國內信賴洋奶粉的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個大好消息。
  有分析稱,此次新規意味著洋奶粉的一次大洗牌,合格的入駐,不合格的退出,也給了一些優質國產奶粉擴張,填補“空缺”的機會。筆者認為,新規不是對洋奶粉的打壓,更像是在幫著洋奶粉“清理門戶”,其結果將使拿到“入場捲”的洋奶粉強者愈強,國產奶粉想要填補“空缺”,並非那麼簡單。
  近日有媒體報道,“電商平臺上洋奶粉與國產奶粉銷售冰火兩重天,銷量排名前十的全是洋奶粉,單店單款月銷量破千破萬筆者比比皆是,而月銷量上千的國產奶粉卻鳳毛麟角”。有關數據顯示,洋奶粉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升至60%以上,高端市場的占有率更是接近100%。
  這就是國產奶粉的現狀。新規在清理掉雜牌、小品牌洋奶粉後,確實會騰出一些市場空缺,但這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填補上去的,是要靠過硬的實力和消費者的認可才能爭搶到的。
  近幾年,政府部門不斷加大對國產奶粉的整頓力度,甚至提出“像管藥品一樣管嬰幼兒奶粉”。國內乳企在“三聚氰胺事件”後也是痛定思痛,越來越重視產品質量,有些乳企不光在國內自建奶源基地,還“出海”搶占國外優質奶源。不過,這些努力仍然難以贏取消費者的信任,民眾對國產奶粉依然缺乏安全感。
  更嚴重的是,國內乳企明顯缺乏與洋奶粉搶占市場的拼勁和勇氣。有業內人士披露,“在一線市場,國產奶粉的占有率僅2%。伊利、蒙牛、三元等國內乳企刻意避開在一線市場與洋奶粉競爭,而是選擇開拓成本較低的二、三線市場”。聽來令人寒心。
  洋奶粉新規能夠清理出的市場空缺,對國內乳企確實是難得的機遇,但以國產奶粉當前的消費者信任度以及自甘退讓的懦弱行為,只會把機會拱手想讓,眼睜睜看著洋奶粉更加壯大,自己則會在敗退中更加羸弱。這是一個事關存亡的時刻,何去何從,國內乳企必須當機立斷。
  文/王勇強  (原標題:洋奶粉新規:國產奶粉何去何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padlvtpvc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